2022年6月9日至7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Schwarz教授在线为我校师生做了8场精彩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刘克东教授主持。
2022年6月9日,第一次讲座题为《为阅读而辩护》。在这场讲座中, Schwarz(斯瓦兹)教授结合自身经历,生动翔实地阐释了保持文学文本阅读和历史背景分析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提出应当关注人物叙述者,非虚构作品和作者身上的非连贯性、夸张、回避和定势等特征,以及重视文学叙述中丰富的语言暗示。讲座伊始,斯瓦兹教授从人文学科在大学中面临的发展困境出发,指出包括康奈尔大学在内的美国不少高校缺乏对文学院的足够财政支持,这是对文学的重要作用的忽视。他认为,阅读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外在世界,以及探索文化和历史的渊源,并通过引用艾默生、伍尔夫和斯皮格曼等人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在文学阅读中获取生命乐趣和体验跨越时空对话的重大意义。随后,斯瓦兹教授谈及现代文学和现代艺术的关系。他强调在阅读文学书籍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阅读我们自身的生活与经历,每首诗歌都像一个微观宇宙;如要充分发掘针对作者的阅读分析和再现作者试图表达的内容,我们就需要平衡我们对想象世界的反应与对历史背景和传记知识的依赖性运用。最后,斯瓦兹教授阐明人们的话语、行为和感受实质上构建了个体的叙述模式,因此文学阅读可以深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
2022年6月11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Schwarz教授以线上讲座方式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康拉德之<黑暗的心>》的精彩授课。在这场讲座中,斯瓦兹教授从探究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代表作《黑暗的心》的文本细读法和历史分析法两种研究视角出发,鞭辟入里地解析了小说中主人公马洛和库里两大角色的演变过程,独特解读了康拉德的信件和马洛命运发展之间的平行关系,并深入挖掘了小说蕴含的对殖民主义的抨击及其与作者的另一作品《吉姆爷》的潜在关联。讲座开始,斯瓦兹教授从现代主义文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谈起,指出这一文学思潮产生于由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传统欧洲社会带来的文化危机之下,颠覆了西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固有认知体系。伍尔夫和乔伊斯等作家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影响,学界对殖民主义的批评同步发展,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历史转型。接下来,斯瓦兹教授重点解读了《黑暗的心》蕴含的殖民主义批评色彩,指出小说全面呈现了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社会对帝国主义政策的推崇和实践,康拉德巧妙捕捉到现代社会中人类个体实质上存在于自身对世界的错觉而非客观实在,并把再现人们对零碎和无意义的内外空间的研究和认识作为写作主题。最后,通过对比康拉德另一重要小说《吉姆爷》的主人公吉姆和《黑暗的心》的马洛两个角色间的异同性,斯瓦兹教授指出康拉德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殖民主义的抨击以比喻性写法体现在两部作品中,而在借由人物角色话语表达社会文明和个体道德冲突的技巧上存在不同之处。
2022年6月16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Schwarz教授以视频连线方式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乔伊斯之<都柏林人>》的学术讲座。在本场讲座中,Daniel R.Schwarz教授聚焦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两个短篇《阿拉比》和《死者》,解读《阿拉比》中的三重视角、“顿悟”概念和乔伊斯定义自身审美原则的方式,以及《死者》的复杂故事结尾,以此分析大英帝国在影响世纪之交的都柏林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讲座伊始,斯瓦兹教授回顾乔伊斯的生平和其最重要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尤利西斯》的创作发表历程,指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极大受到都柏林从英国殖民地到争取独立身份的转变过程的影响,其抨击英国入侵和反对欧洲最保守的天主教统治的思想生动体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以及《都柏林人》等作品中。紧接着,斯瓦兹教授着重解析短篇小说《阿拉比》的艺术特色,认为小说采取多种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主动融入北理奇蒙德街、阿拉比等不同场景,贴切体会主人公和曼根姐姐等人物心理活动,融合象征手法营造出神秘朦胧的故事氛围,烘托出幻灭和顿悟的艺术主题。最后,在斯瓦兹教授看来,乔伊斯另一短篇小说《死者》则鲜明刻画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自相矛盾和复杂多样的人格特征,其对于自身民族身份杂糅性的不稳定认知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混乱。他强调乔伊斯运用现代主义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焦虑、思想困顿,甚或是情感上的侏儒主义,独辟蹊径地呈现了一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殖民主义笼罩下的真实爱尔兰社会风貌。
2022年6月18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 Schwarz教授通过线上会议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如何阅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学术讲座。在这场讲座中,斯瓦兹教授结合自身讲授《尤利西斯》的经验,分享解读这部文学经典的方法。讲座伊始,斯瓦兹教授简要介绍《死者》主要内容,为下一步详解《尤利西斯》做准备。斯瓦兹教授以个人视角引导观众理解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内心局限和他的精神世界,帮助读者认识到他自我重构和意识循环。随后,斯瓦兹教授切入主题,重点分析人自我改造的能力。紧接着,斯瓦兹教授揭示出,事实上《死者》有一个双重结局, 其积极的一面是加布里埃尔实现了个人的转变,但这并没有缓解都柏林的其他瘫痪状态。此外,与缺乏连贯自我的加布里埃尔一样,自我人格的多样性也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斯瓦兹教授指出《尤利西斯》的结尾是自我意识束缚的解绑。之后,斯瓦兹教授建议听众们关注小说中谁在和谁说话,每个部分发生了什么,他还围绕“乔伊斯对1904年的都柏林和爱尔兰的看法是什么?”等问题深入探讨乔伊斯文本中身体和修辞成分之间的关系。至于这本书本身,斯瓦兹教授指出,它表达了风格的多样性,是一部包容的史诗,乔伊斯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将英雄重新定义为关心他人的人。
2022年6月21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 Schwarz教授通过线上会议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尤利西斯>的最后章节》的学术讲座。在这场讲座中,斯瓦兹教授聚焦于《尤利西斯》的最后三章内容,基于前几堂讲座对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解读,深入分析该书对传统小说的革故与创新。讲座伊始,斯瓦兹教授从探讨斯蒂芬和布鲁姆二人友谊的隐含意义出发,进而讨论最后一章内容和它对整部小说的修改效果。布鲁姆象征着人类人文价值,而斯蒂芬代表着个体自我封闭状态下的生存价值,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后,斯瓦兹教授挖掘出莫利独白部分的最后几段内容如何流露出对布鲁姆的爱意。布鲁姆对莫利施加重要影响力,悉心关照她的日常起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透过莫利的自我陈述可以发现她与布鲁姆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分歧,这造成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乔伊斯借这对人物内心冲突与变化揭露出现代社会的错综性和不稳定性。最后,斯瓦兹教授分析《尤利西斯》对传统小说叙事脉络的扭转和开辟。乔伊斯通过这部小说在探究写作本身的意义和创作过程,他在塑造尤利西斯这一角色的同时也在自我发现,感受并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
2022年6月25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Schwarz教授以线上讲座方式为哈工大师生讲授《伍尔芙之<达洛维夫人>》。在本场讲座中,Daniel R.Schwarz教授深入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是如何回应乔伊斯代表作《尤利西斯》的,探究两部小说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重点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的叙事写法和艺术特色。讲座开始,斯瓦兹教授提出应当关注伍尔夫小说形式中的原创性,及与《尤利西斯》的比较,并考虑结尾与演化结构的关系。他认为,《达洛维夫人》与《尤利西斯》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语言运用和意识流写法上具有不少共通之处,都沿着意识时间的线索,细致入微地记录刻画在一段短时间内主人公思想和情感的结合与流动。小说最后突出描述人物的思想的自然性和直觉性,向读者展示并无处于凌驾一切之上的叙述者的操控。随后,他还讨论了《达洛维夫人》揭示的一战后英国文化的演变,包括阶级结构和性习俗的变化。达洛维夫人是议员塞普蒂莫斯的妻子,处于社会上流阶级的下层,拥有仆人照顾起居,并没有外出工作且受到不算太差的教育。小说详细记载二人在6月的某天中15个小时的生活和内心活动,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等级分明、权力剥削的政治和阶级状况,以及压抑窒息的文化氛围。最后斯瓦兹教授介绍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及其价值观。他认为,伍尔芙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文学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它肇始于战争期间,是以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艺术家、作家、知识分子团体,对英国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伍尔芙在这一团体中扮演不可忽视的角色,倡导了自由、宽容和怀疑精神,抗议“维多利亚英国”的陈旧保守思想,这从她的意识流小说中可见一斑。
2022年6月28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Schwarz教授通过在线讲座方式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学的关系》的精彩学术分享。在本场讲座中,Daniel R.Schwarz教授使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画家的画作为蓝本,探索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讲座伊始,斯瓦兹教授从罗丹的《巴尔扎克》开始,展示在现代主义文艺中作者、形式和观众是如何互动变化的。在这幅雕塑作品中,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以流浪者和英雄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面带威仪和庄重,脸部与水平画面持九十度角,目光眺望远方。其外形上带有浓密的胡须、飘散的头发、硕大的耳朵,以及看似将迈开的步伐,给观众以抽象和真实混杂、动态寓于静态,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审美感受,这与巴尔扎克本人的现实主义文风大相径庭,却是在罗丹手中充当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模型。斯瓦兹教授还特别关注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把它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的形式和主题发展联系起来。随后,斯瓦兹教授深入展示小说和绘画中立体主义风格下的多种视角是如何同时发展并相互交融的。他认为,立体主义是对空间的深度开发,它强调对平面和静止化事物意义的消解、断裂,并以反现实主义技巧烘托文学主旨。最后,斯瓦兹教授还讨论塞尚和马奈的主要作品,以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他指出,塞尚的作品具有分析性,马奈的画融合光线、阴影、形状和色彩等体现印象派风格,而毕加索的作品反叛传统观念,追求直白的世俗人性宇宙观,在他笔下的孤独、隔绝和荒原别具一格地呈现出现代主义世界中的颓败和混乱。
2022年7月2日晚,美国康奈尔大学Daniel R.Schwarz教授通过线上授课方式为哈工大师生带来题为《希柏德之<奥斯特利茨>》的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在本场讲座中,Daniel R.Schwarz教授重点讨论这部本准诺贝尔奖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形式复杂性。讲座开始,斯瓦兹教授介绍了希柏德在英美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奥斯特里茨》这部小说的叙事特色和文学价值。他指出,希柏德是接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水准的优秀作家,去世前的代表作《奥斯特里茨》为后续一系列反映二战期间历史的书籍和电影奠定重要基础。斯瓦兹教授追溯战争期间法国南部维希政府协作的历史,结合法德战争博弈讨论了大屠杀主题。在他看来,遭遇种族灭绝的法德犹太人、被军事占领的法国和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对战争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希柏德正是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谁在真正讲述历史”的问题,以令人信服和颇具创新的手法从幸存者“记忆”与“创伤”角度再现历史,揭露出西方文化中抹除记忆、编造谎言的惯有行迹。随后,斯瓦兹教授深入挖掘小说的细节,解析希柏德所说的纪念碑主义的内涵。他还指出,框架叙述者的表达除了受限于历史,还受限于自身记忆发展和创伤经历,这些生动反映在小说的叙事脉络上。最后,斯瓦兹教授分析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提出其具有结局的不确定性、对现实真实性的滑稽性虚设,如小说提到以真实的照片拍摄并未发生过的历史场景、相片上带有奇异的标志或不太准确的信息等,这类叙事错位等技巧赋予该文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特点。
八场讲座都非常精彩,聆听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新颖,分析透彻独到,充分开拓了研究西方文学的视角,有助于未来加深对该领域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Schwarz教授还毕业论文、学术发表、著作出版、项目实施、课程设计等相关问题对我校师生进行了指导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