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情怀。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一行6人来到湖南参加了以“践行总书记嘱托,勇担新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感受先烈精神洗礼,实践团由团委书记胡孟琪老师带队。
7月29日,开启了“红色之旅”的第一站,长沙。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发生过清末维新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爱国救亡运动,有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雷锋等名人,凝练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
长沙之行在天心阁警世钟下开启。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提前发生,未按制定的计划和步骤有程序地发生,变得火灾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多人丧生,40万市民顿失家园,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为让世人牢记这场大火,牢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长沙人民在此悬挂了警世钟。触摸着警世钟上斑驳的字迹,实践团成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今人犹可追忆。
第二站,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铜鼎铁剑,陶土青瓷,衣冠服饰,金银珠玉,或粗犷威严,或神秘诡谲,或精美绝伦,或赏心悦目,权力,等级,美色,阴谋,多少精彩的故事尽在其中。闭馆近五年之久的省博于17年年末重新开馆。公共文化类的展馆,最是看重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传承。全新省博在外观和硬件设施上与五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大大增加了最大参观者的容量,也增加了诸多之前从未展出过的珍宝。目前主要分为两大免费主题展,分别是二楼的湖湘历史展和三楼的马王堆汉墓展。二楼的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是湖南省博物馆第一个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也是新湘博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包罗三湘万象,俯拾万年经典。凝聚着湘博人多年的心血,蕴含着当代湖湘的历史传承。
进入省博三楼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灯光被特意调暗以营造当年惊世发掘的气氛。走出三楼展厅,是一个延伸至底层,近17米深的“墓坑”。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对墓坑1:1的复原,文物按出土时的位置原样摆放,使建筑空间的营造与文物的展示融为一体,墓内通过现代投影技术将那时候汉代人对神的追求的思展现的淋漓尽致。乘坐电梯至二楼,马王堆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内棺依次排开,下到一楼,便看见了辛追夫人长眠的展区,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整个参观历时三小时,参观湖南省博物馆,看到的是博大精深的马王堆文化。可以想想两千多年前的人们精湛的技艺,以及强大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午,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北宋时期建立的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的前身),其中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岳麓书院,初建于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先后被毁坏9次,于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才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第二天,实践团成员抵达橘子洲头。首先踏上的是橘子洲尾,虽然是酷热的夏天,在橘子洲无法看到主席曾经描述的“独立寒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样的寒秋之景,但一路往前,却愈发能深深地感到胸中的豪情壮志慢慢喷发。到了毛主席青年艺术雕像处时,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壮阔的塑像无声诉说着当年前辈们浴血奋战的对敌之景。前方的橘子洲头广场如今已然开阔平坦,湘江水也缓缓流动,但在这样庄严肃穆的雕像前,我们不难想象当年主席是怀着怎样的鸿鹄之气写出了“百舸争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离主席雕像远处有一景是“指点江山”的石头雕塑,站在它之前,我们知道,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当年也思考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问题,可不管是主席还是今天的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意气之辈,这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啊。在橘子洲头停留了许久,我们在心中仍有波澜,深刻感受到了当年的伟人与新时代青年们灵魂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