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结合 携手抗疫——哈工大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牵头完成《黑龙江省大空间建筑用于应急医疗隔离设施(呼吸类)设计导则》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针对东北地区严寒气候条件对防疫、抗疫工作的不利影响,为黑龙江省防疫、抗疫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哈尔滨工业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协同多学科、多部门力量,积极开展科技应急公关项目。4月22日,由我校牵头完成《黑龙江省大空间建筑用于应急医疗隔离设施(呼吸类)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

该《导则》是在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专家顾问指导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中心联合牵头完成。建筑学院罗鹏副教授主持《导则》研编工作,董慰副教授、王昭俊教授分别作为规划和采暖通风与空调专业的负责人参与。黑龙江省首批赴武汉医疗队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感控和医学专家,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等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导则》的编制工作。

《导则》编制组自二月初以来,多次召开跨学科联合工作会议,就利用城市既有大空间建筑改造成为防疫应急隔离设施的相关问题与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感控与医学专家充分交流,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深入了解武汉方舱医院的实际建设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立足严寒地区,从黑龙江省严寒气候条件对防疫应急设施建设、使用的影响出发,分析问题、明确原则、探索对策,从选址与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调、电气及智能化等方面,系统地建构了适应黑龙江省地域特征和严寒气候条件的大空间建筑用于应急医疗隔离设施(呼吸类)设计技术体系;进一步将设计、建设与感控管理相结合,提出了应急医疗隔离设施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

本导则是我国首部针对严寒地区特殊环境条件制定的防疫应急医疗隔离设施设计指导性文件,填补了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我国严寒地区利用大空间建筑建设应对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应急需求的研究空白,在场地规划、建筑布局、环境控制、设施与设备等方面强化地域气候适应性,创新点明确、特色突出。此外,《导则》强调“医工结合”,重视设施设计与使用管理一体化,从而有利于应急设施的快速建设与投入使用,加强了严寒地区应对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与处置能力,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最终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导则研编工作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支持。项目组将在《导则》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与全国、全省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道,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进而为推动我国严寒地区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导则》参编人员

总顾问:梅洪元、孙澄

编制组负责人:罗鹏

编制组人员(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董慰、李莹莹、刘彦忠、罗鹏、孟庆威、米长虹、戚晓鹏、祁勇、孙振宇、王昊、王太洋、王昭俊、魏洪林、武岳、杨烁永、叶德强、张灿有、庄宇

审查专家(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曹国庆、陈焰华、孔德骞、黄晓群、李晓东、李子军、潘云钢、唐榕滨、王志民

 

1 2

图1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导则》公告

 

2 2

图2 《导则》封皮及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