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媒体的首届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校联合毕业设计答辩以云答辩的方式举行,我校与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10所学府的师生相聚云端,分享交流。
在将近8个小时的答辩过程中,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教授,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等专家在开幕式发言,10所高校各设计组答辩环节,来自全国15所高校及专业设计院的评图专家和各高校指导教师共同见证了题目为“北京天坛三南外坛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设计”的13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精彩。评审中,15位评图专家随机分为3个评审组,各组以盲评方式在本组的5个设计组中选择2组作为优秀方案在闭幕式环节交流。其中由景观系朱逊和赵巍老师指导的的叶秋彤、沈素宇同学组成的“天道之下”设计组脱颖而出获得本次联合毕设的优秀方案。
答辩现场专家点评
方案一·旧礼新话
天坛位于古都风貌区的中轴线上,是需要保护和展现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目前此地块被居住、商业等城市用地所侵占。由袁瑗、张书雅同学设计的“旧礼新话”方案着眼于祭坛文化的现代演绎,提出了场地的价值导向——将场地打造成真实完整的世界遗产、祭祀礼乐的文旅景点以及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
方案一答辩图片
面临遗产实体与遗产环境保护不佳、祭祀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善、居民日常活动公共绿地匮乏的三大问题,整体方案以历史保护修复为主,适度限度演绎为辅。在空间生成逻辑上,结合赋予场地的功能,运用了要素保留、场景再现、符号引借等8种空间生成手法,由此生成总体规划设计。
方案设计大体分为三个片区。西区是历史坛路的起始部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设计主体为神乐署礼乐园、牺牲所遗址园、銮驾库遗址园3个遗址公园;南区主体为线性的体验游园,与南护城河绿道相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示祭坛文化;东区侧重现代生活,保留了现状的体育场和部分室内运动馆,打造成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绿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植物景观、道路铺装、游憩活动、生态环境以及管理维护等5项专项规划。结合神乐署、牺牲所等节点的细部设计,打造出在空间维度上保护天坛整体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多元软文化的天坛景观规划设计。
方案一:旧礼新话
方案二·天道之下
自1998年天坛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距离向国际承诺收回被占坛域、实现完整天坛的最后期限仅剩10年,天坛保护迫在眉睫。叶秋彤、沈素宇同学深入思考真正复兴祭坛文化的方法,确定文化基因是祭坛文化系统的主题,通过传统天道观的演变与祭祀仪式,承载并展现道德伦理、精神信仰、思维方式及审美心理的千年文化基因。
方案二答辩图片
“天道之下”方案着眼于天坛的祭天文化与中国宇宙观演变,提出了把天坛打造成展现完整祭天文化的世界遗产公园的设计定位,并设定了展现天坛内部包括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设计目标。
方案提出了“天坛连通器”的概念,通过“连通器”,平衡与连接城市功能与天坛文化,平衡是核心、联接是目标。总体设计上,西侧承接的天桥艺术中心为历史遗产展示区,南侧是祭天文化展示区,东侧连接的天坛体育中心是市民体育活动区,从西到东呈现的空间结构是从完全封闭的皇家祭天场所到逐渐开放包容的市民聚集中心。以古为今用的物质文化遗产规划、熔古铸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山水相连的景观生态规划、串珠成线的游憩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城市虹吸的后期规划,带动了天坛内外坛、天坛与周边城区的联系。通过处于“天坛连通器”文化压强部分的神乐署、牺牲所,“天坛连通器”过渡阶段的祭天文化展示区,以及“天坛连通器”活力压强部分的自然体验公园等节点设计,使方案逐步深化并完整,最后打造出“沧海桑田·文化永续”的天坛,让天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
方案二:天道之下
2020年风景园林专业10校联合毕业设计圆满结束。由于疫情原因,此次10校联合毕业设计具有了更多挑战,评审专家、指导教师和学生们都经历了一次独特和丰富的毕设体验,也因此更新了教学模式,形成更广阔的学习交流方式,高校专业的横向构建更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