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社会学讲座 ——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社会工作学:科学、艺术与政治》成功举办

2021-10-18 16:27

        应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社会学系郑中玉教授邀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何雪松教授于10月14日晚上19点作客HIT社会学讲座,发表题为《社会工作学:科学、艺术与政治》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尹海洁教授主持,校内外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与同学听取学术讲座。
        首先,何雪松教授从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和国内定义谈起,在结合自身研究体会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认识。他认为社会工作要注重帮助人们知变、适变、求变。同时社会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分法,转向点、线、面、体四个层次。社会工作尤其要注重“体”的问题。“体”的问题即强调社会工作应该关注社会历史变迁与转型。这是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空间的新领域,是一种特殊面向。
        其次,关于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何雪松老师系统地梳理了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科学的基本内容。他认为已有的研究不足以明晰定位社会工作,并提出了社会工作学的新定义。他认为社会工作学是以公平与正义为价值观,以促进改变为目标,具有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的实践性社会科学。何雪松老师认为社会工作学既是有思想的数据科学,又是有价值观的行动科学。
        然后,围绕社会工作学科学、艺术和政治的三个维度,何雪松老师分别进行了具体阐释。从科学维度来看,社会工作学要注重证据为本的实践、转化科学、实施科学和行动科学;从艺术维度来看,社会工作学要注重作为改变过程和改变动力的艺术,将社工与艺术尝试进行融合;从政治维度看,社会工作学要注意思考价值观/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治理术/治理体系(政策过程、福利体系、服务体系)等问题。
        最后,何雪松老师将其所提出的社会工作学“科学、艺术与政治”三个维度与王思斌老师所提出的“社会工作的真善美”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讨论答疑阶段,我校郑中玉老师与何雪松老师围绕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以及社会工作是否具有类似于迈克尔·布洛维式的公共社会学面向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阶段,十分热烈,参会师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针对参会师生提出的“如何对待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项目制”、“社会工作发展”等问题,何雪松老师分别进行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