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高端测量仪器高层论坛暨第12届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国际会议成功举行

第二届国际高端测量仪器高层论坛暨第12届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国际会议(IFMI & ISPEMI 2022)于2022年8月8日至10日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

本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共同指导,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协办。

本次论坛的目的是,根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探讨和判断高端测量仪器技术发展趋势和仪器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世界高端测量仪器科技与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共同推进世界范围内高端测量仪器技术形态和产业业态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谭久彬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谭久彬院士指出:“仪器是测量的载体,是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突破的重要手段。……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支撑着整个现代科技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不断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技术势必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

image-20220813211011-1

谭久彬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

 

image-20220813211011-2

大会现场

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前主席Kenneth T. V. Grattan院士、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爱文先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聂慧教授参加大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Grattan院士指出,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以精密测量为基础的技术突破促进了高端精密仪器的制造,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加工制造、光学、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最后,Grattan院士强调,随着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智能化技术融入精密制造、数字化测量等领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image-20220813211011-3

Grattan院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

image-20220813211011-4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在大会开幕式致辞

image-20220813211011-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聂慧在大会开幕式致辞

本次会议分为主论坛大会报告、分论坛研讨和圆桌论坛3部分。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位专家出席本次盛会,26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观看了会议直播。

大会特邀国际测量联合会主席(IMEKO)、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副院长Frank Härtig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大学Lihong Wang院士,伦敦大学城市学院Tong Sun院士,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院士,悉尼科技大学Dayong Jin院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Yang Shi院士,比利时鲁汶大学Han Haitjema教授,海克斯康技术总监隋占疆先生等国际著名专家做大会报告。

Frank Härtig教授以“计量学——数字化的基础支柱”为主题发表演讲。Härtig教授介绍了计量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应用。他认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仪器间需要安全的信息交互标准,运用人工智能、自适应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化系统之间更需要准确的计量检定标准。Härtig教授明确指出,未来数字化领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计量服务基础框架,计量学在工业4.0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image-20220813211011-6

Frank Härtig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Lihong Wang院士在“从细胞器分子吸收到患者尺度的光声断层扫描”的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光声断层扫描成像和压缩超快摄像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Lihong Wang院士指出,光声断层扫描技术融合了光波与声波的优势,可在深度生物组织内部、不同细胞器尺度上实现全方位的功能、代谢、分子和组织学成像。超快成像技术对于捕捉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瞬态现象至关重要。未来,这两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筛查、诊断、疾病监测、手术指导等领域。

image-20220813211011-7

Lihong Wang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Tong Sun院士发表了“应用驱动型传感器循环设计”的主题演讲,指出“光学应变仪(光纤布拉格光栅)将取代传统的应变仪用于监测结构失效”, 光学应变仪具有更强的波分复用能力以及对高湿度环境适应能力。Sun院士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新型光学应变仪在Sydney Water新泵站的故障监测中的应用,证明了所提出的循环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应用驱动型传感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image-20220813211011-8

Tong Sun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李得天院士围绕“空间充放电效果模拟测试技术及其在中国空间站的应用”进行演讲。李得天院士介绍了卫星在等离子体、空间辐射等多因素耦合的复杂真空环境中发生充放电效应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危害。针对上述问题,李院士对卫星充放电效应的基本理论体系、卫星材料的荷电特性试验、仿真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技术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中国空间站充放电效应防护技术需求,提出了空间站电位测量与主动控制等方法。李得天院士指出“由于空间站的高压太阳能电池阵列和大尺寸结构,以及多体航天器对接和舱外规则性的新任务要求,必须考虑空间站的充放电效应”。

image-20220813211011-9

李得天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Dayong Jin院士围绕稀土高掺杂发光材料、单颗粒光谱系统多维度表征与新发光特性、新型超高分辨成像方法与仪器研发、生医工交叉应用等需求进行演讲。Dayong Jin院士详细阐述了稀土配合物探针、高掺杂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合成机理,单颗粒光谱学在研究上转换、下转换、受激辐射、量子剪裁、量子雪崩等发光特性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时间域信息编码、时间分辨、偏振光谱分辨、超分辨成像、单分子功能传感等新型成像模态开发,讨论了非线性量子发光现象、细胞器互作传感、纳米测温与功能成像、超灵敏单分子视踪与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

image-20220813211011-10

Dayong Jin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Yang Shi院士围绕“自主智能机电系统的高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发表主题演讲,指出模型预测控制是实现网络化、分布式机电系统高性能、低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Yang Shi教授首先总结了在设计、实施、部署和运行智能机电一体化系统方面的主要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鲁棒性模型预测控制和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方法,讨论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各种自主智能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并对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image-20220813211011-11

Yang Shi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Han Haitjema教授进行了“光学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特性及标定”的主题演讲。Haitjema教授系统介绍了如何应用ISO 25178系列国际标准提高光学表面测量中的准确度,分析了光学形貌测量的最新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设计新仪器和测试仪器特性,以获得更优的不确定评价。Haitjema教授还指出,测量过程的物理数学建模是必不可少的,大量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先进算法将是未来光学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研究重点。

image-20220813211011-12

Han Haitjema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隋占疆先生进行了“数字时代下,计量技术如何赋能行业发展”的主题演讲。隋占疆先生介绍了数字时代下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计量在现代制造中的应用、计量赋能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海克斯康公司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计量相关技术助力中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计量赋能智能制造的质量数据,基于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质量管理,基于质量数据洞察的智能制造等创新方案。

image-20220813211011-13

隋占疆先生发表主题演讲

分论坛分为8个分会场,共计48个分论坛邀请报告。分论坛的专家学者们结合测量仪器技术与精密工程各个分支方向,交流了目前本领域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具有发展优势的新的技术路线和近期重大研究进展与突破;探讨了因学科交叉衍生出的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向;并对该领域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新的应用背景和可能产生的新突破进行了探索与研判;预测未来国际和国家测量体系和仪器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规划国际和国家测量体系的建设路线和新形态仪器技术的发展路径。

除主论坛、分论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外,会议还以圆桌会议形式进行战略研讨。受谭久彬院士委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俭教授主持研讨。

圆桌论坛邀请叶声华院士等著名科学家、测量仪器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图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陕西卓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深圳中科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营芜湖机械厂等企业的近百名技术型企业家参加了研讨。

圆桌论坛围绕“我国高端仪器的瓶颈在哪里以及国产高端仪器如何突围”这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和企业家首先就我国高端仪器与国际高端仪器在前沿技术方面的主要差距、国产高端仪器如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我国高端仪器产业推广与高校企业成果转化对接面临的问题、如何打通高端仪器产业上下游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随后就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产业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充分发表了建议。最后就高端仪器技术布局与标准化、高端仪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