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正值开学季,也进入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饮食安全大意不得,谨防“病从口入”, 培养卫生、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感染食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如饮食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或者出现过敏症状请及时就医,切不可掉以轻心。
-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 食源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
- 细菌性:常见的如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志贺氏菌和肉毒毒素中毒等。
- 病毒性:诺如病毒感染、甲肝病毒感染等。
- 寄生虫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等。
- 化学性:主要有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瘦肉精中毒、甲醇中毒和杀鼠剂中毒等。
- 动植物性、真菌性:主要有毒蘑菇中毒、霉变甘蔗中毒、菜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和河豚毒素中毒等。
-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 出现食源性疾病,如何应对?
1.立即就医:如有疑似或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进食的情况。
2.补充水分:由于腹泻可能导致脱水,所以务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适量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等,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3.避免进一步摄入:停止摄入可能受污染的食品,并告知家人和朋友,以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