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俄阿斯图学生微纳卫星技术论坛圆满举办

2024-12-05 16:13

首颗中俄高校联合研制的“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于2024年11月5日在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目前已在轨运行近一个月。为总结丰硕成果、促进合作交流,11月30日,由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协办的2024中俄阿斯图学生微纳卫星技术论坛在海南省文昌市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阿穆尔国立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中学以及来自Orbital Systems、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等国内外航天科研机构和商业公司的百余位中外来宾参加。

论坛开幕式上,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姚小宁、哈工大国际合作部外事处副处长梅文章分别介绍了文昌国际航天城与哈工大的基本情况,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为“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的提供星箭分离装置的俄罗斯商业航天公司Orbital Systems总裁 Sergei Chumak先生展示了该公司微纳卫星研发与生产、通用部署系统、地面站设备等业务水平以及为微纳卫星任务的高效执行提供的有力保障。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微纳卫星的设计研发、应用实践、科教融合等多方面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微纳卫星技术的发展前景。

聚焦于微纳卫星核心技术设计与工程实现这一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志延、林杰、徐振东、王焱先后分享了“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的研发经验,包括微纳光学相机的开发过程、时空表载荷的创新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在卫星中的机械性能及应用等,展示了哈工大在微纳卫星设计与工程实践中的综合实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宫泽宇分享了“Space Ranger”立方星的光学载荷与结构设计,突出其模块化与轻量化的创新设计理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华寅淼介绍了“锦囊一号”任务及导航增强载荷的技术进展,展现了微纳卫星在导航与协同任务中的应用潜力。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的Alexandra Kuznetsova通过基于纳卫星平台的AIS接收器项目,展示了微纳卫星在海洋监控与工业物联网中的多样化应用。

在卫星研制与成果应用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岳东、吴航、周航介绍了该校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成果——“思源一号”和“思源二号”学生卫星的研发经验。南京理工大学的陈钰雯分享了“田园一号”卫星的设计与在轨试验成果,展示了其在高精度遥感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大连理工大学的焦明岩介绍了“连理”号卫星在国产操作系统验证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领域实现的重要突破。武汉大学的饶可奕介绍了实现高光谱与夜光遥感的功能的“启明星一号”卫星。远东联邦大学的Vladislav Goriashko展示了“Vladivostok-1”卫星在监测近地空间辐射环境及北极航线实验中的应用。

围绕学生培养与工程管理分析,北京邮电大学的辜寂分享了该校的业余无线电微纳卫星制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平台。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韩笑宇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将兴趣转化为职业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缪渠成介绍了中科大学生卫星项目从零到多的发展历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泰米尔通过介绍学校新型科普卫星项目“哈尔滨号”,展示了微纳卫星技术在推动学生科普教育和创新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国防科技大学的白相如分享了视频微纳卫星在非理想条件下的高精度目标定位方法,提出了单星和多星协同定位的新模型与算法。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的沈发新介绍了天线阵列与信号延迟器在卫星跟踪中的使用,这一技术对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的Yanenko Sergey Alexandrovich老师和他的两名学生为了参加本次论坛,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出发当天,他们的航班因暴风雪被取消,但他们依然克服困难,从黑河辗转打车至哈尔滨,最终在会议当天如期抵达文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对微纳卫星事业的热爱和对本次论坛的高度重视。

论坛当晚,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的首飞全过程,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为论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微纳卫星技术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次论坛为中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微纳卫星技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中俄技术合作,提升科研协作能力和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