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至7月12日,美国石溪大学Amy Cook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关于认知诗学的5场在线系列讲座,以莎士比亚戏剧为案例。外国语学院刘克东教授主持了讲座。
第一讲:2022年6月23日上午8时,来自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艾米·库克(Amy Cook)教授以《试金石的“如果”》为主题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库克教授采用隐喻理论和认知诗学的研究方法对莎士比亚著名喜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的“小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语言来了解作品的所思所想,为进一步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拓宽了视野。她通过《皆大欢喜》中开场的对白引入认知诗学视角,指出要理解话语的意义,除了需要对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机制、礼仪风俗有一定了解,还需要通过分析语言了解人物的思维与认知,所以这场讲座将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聚焦剧本中带有隐喻功能的“小词”,尤其以“if”为代表。库克教授首先对《皆大欢喜》所属的喜剧范畴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梳理出莎士比亚笔下的“显性”隐喻以及尚未被广泛发现的“隐性”隐喻,如“with his eyes full of anger”中暗将“眼睛”视为“容器”。这种想法援引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该书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库克教授指出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将语言视为思维方式的反映,而非连接外部世界与内部思想的规则体系。通过将信息从具象的源域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新知识。隐喻存在于思维和语言之中,人们说话的方式就是人们思考的方式,所以,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那些不易被发现的隐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语言“思考”的。库克教授特别指出,小丑“试金石”通过小词“if”创造出了可供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一种反事实思考。讲座的最后,库克教授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中西方戏剧之间的奇妙联系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众师生在库克教授新颖深刻的阐述中受益良多。本次线上讲座圆满结束。
第二讲:2022年6月28日上午8时,来自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艾米·库克(Amy Cook)教授以《哈姆雷特的镜子》为题为我校师生做在线讲座。库克教授通过介绍戏剧各幕概要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Hamlet)中的“镜子”一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关键概念来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为进一步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拓宽了视野。她通过《哈姆雷特》各幕的概要引入讲座主题,指出要理解语言中的诗意,需要以概念融合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工具,所以这场讲座将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聚焦剧本中“镜子”这一关键概念。库克教授首先对《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梳理出莎士比亚思想和语言中存在的隐喻,如将“sun”视为“Juliet”,将“to see”喻为“to know”,然后介绍了概念融合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内容。库克教授认为《哈姆雷特》所描绘的是当时历史上三种不同的“镜子”概念的融合,这种镜子概念进一步帮助了她理解看、知、因、果之间关系的尝试,所以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那些关键概念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库克教授还特别推荐了一些关于认知诗学笔记的书籍。
第三讲:2022年6月30日上午8时,来自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艾米·库克(Amy Cook)教授以《亨利五世的狂放形象》为题为我校师生做在线讲座。库克教授通过基于语言中数学融合的构建对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亨利五世》(Henry V)中的亨利五世的形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诗歌和主人公的概念融合来了解人物的形象价值,为进一步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拓宽了视野。她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分类引出主题,指出历史剧旨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不仅介绍了英格兰历史上的列王,还讲解了改革运动及其影响,所以这场讲座将以历史的视角聚焦剧本中人物的形象,尤其以亨利五世为代表。库克教授首先对《亨利五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梳理出莎士比亚对隐喻的使用,如“like himself”中的两个心理空间“historical King Henry”和“King Henry in the play”。库克教授指出为了理解一个诗歌形象中的数量或个体单位而构建的概念整合网络,必须重建,以理解下一个诗歌形象,这种想法援引自《数学的起源》(Where Mathematics Comes From)一书。数学概念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表达这些思维所必需的语言,所以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那些人物背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的。
第四讲:2022年7月7日上午8时,来自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艾米·库克(Amy Cook)教授以《理查的“胸怀”》为题进行了其在我校“世界文学系列讲座”中的第四讲。此次讲座聚焦于莎士比亚著名历史剧《理查三世》(Richard III)中季节、胸怀、海洋等复杂的意象,特别包含戏剧表演与镜像神经元的关系研究。讲座一开始,库克教授通过展示电影片段导入本次讲座中的核心文本——理查开篇独白中的前四句。这四句台词中包含了季节、胸怀、海洋等意象,值得深究。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背景、莎士比亚的语言、意象解读、幻肢与表演。库克教授将中外历史节点相对照以便听众理解,对戏剧类型、英国重要历史阶段、主人公理查三世、剧本情节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指出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使用的两个重要手段是:首语重复法和交互对白。接着,库克教授结合剧本中的具体意象体现语言对意义的塑造功能。最后,她将“驼背“的表演与镜像神经元及幻肢研究进行了关联分析。讲座的最后,库克教授与听众就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刻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线上讲座历时90分钟,于9时30分圆满落下帷幕。
第五讲:2022年7月12日上午8时,来自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艾米·库克(Amy Cook)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科迪莉亚的“无”》的线上学术讲座。这是库克教授为我校“世界文学系列讲座”进行的第五讲,也是最后一讲。讲座围绕戏剧中的“沉默”展开,探索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的科迪莉亚是如何通过拒绝冗长的言辞来转变观众视角的。在此次讲座中,库克教授结合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李尔王》中独特的戏剧语言进行解读。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李尔王》中四句源代码台词、相关认知科学、表演与选角。当李尔王希望女儿科迪莉亚用语言表达对他的爱时,科迪莉亚通过说“无”采取了拒绝的行为。库克教授认为当科迪莉亚说“无”时——特别是当她在第一次说“无”前停顿时,她打断了观众对表演的期待。观众必须从她的角度来理解她在交互对白中拒绝接替话语的行为,重新感受她的内心想法。因此,停顿通过提示意义的形成来传达新的意义。其后,库克教授又引用其它例子及其所著《戏剧、表演和认知》一书中的分析来印证之前的观点。在最后一部分,库克教授以不同版本的《李尔王》为例,阐释了表演及塑造人物的众多要素。
讲座的最后,库克教授与参会的师生们就戏剧的语言、表演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至此,库克教授的系列讲座圆满完成。刘克东教授与库克教授对彼此表达了深切的谢意,并期待以后有更多机会继续交流合作。
库克教授擅长认知科学和戏剧的交叉研究,尤其关注莎士比亚戏剧及其当代演出。她认为传统的文学批评集中于对莎士比亚语言技巧的研究,包括意象、隐喻、互文性等,但依然有待完善。她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为莎士比亚研究带来了新思路。